2007年在欧洲风能协会的协调下,每年的6月15日被定为“欧洲风能日”,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风能日”,旨在向全球范围内的公众进行风电的科普和宣传活动。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总在探索对风能的利用,如今我们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让风能从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自然力量,变成了发展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能源。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强调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风力发电已经为新能源领域中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之一。
历史悠久,向新发展
风能是广泛存在于地球环境中的一种自然能源,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风的能量推动风帆实现远航,转动风车驱动机械,成为了工业革命之前,除人力畜力外最重要的一种能量来源。
进入电力时代,风车叶片带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能被方便传输利用的电能,早在19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的风力发电机就已经出现,风力发电与水力发电也成为最早应用的清洁发电方式。
1986年,我国第一座风电场——山东荣成马兰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成为了我国风力发电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到1989年,我国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电场——新疆达坂城风电场,标志着我国的风力发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技术革新,由陆向海
近年来,中国风力发电装备和技术的突破,以及超高压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出现,解决风力发电建设和电能消纳的痛点,我国风力发电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风电累计装机量最高的国家。
白云电气集团1988年起便专注电力能源装备领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产品链最齐全的企业之一,见证了我国风力发电事业的发展,参与了大型重点风力发电工程的建设与技术研发。
白云电气集团旗下企业建设的甘肃天水145MW风电项目,由天水秦州杨家寺50MW风力发电站、甘谷古坡地区50MW风力发电站、甘谷白石45MW风力发电站组成,项目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约3.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9.6万吨。项目改善了秦州关子至甘谷古坡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城乡旅游发展环境,实现清洁能源和旅游资源的互补利用,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风力发电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建设的同时,我们又把目光瞄向海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
海洋的风能资源比陆地更为丰富,且不占用土地,更适宜大规模开发,但大型海上风电却面临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的难题,需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支撑。
白云电气集团关联企业为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陆上换流站研制了±400kV/1100MW换流阀,如东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柔直工程,额定直流电压为±400kV,额定容量为1100MW,在破解远海风电大规模消纳难题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创造了8项世界第一,对我国大规模远海风电开发建设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技术创新是我国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我国风电海陆并举,由“三北”地区向中东南地区发展,至2023年,我国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15%,已成为“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之一,为我国能源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数字赋能,高效运维
随着风力发电场不断向远、向深建设,特别是远海海上风电的建设,带来了运维成本与难度的大幅增加。
为解决以上痛点,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海上风电场电力设备安全状态评估与预警数智平台,对风电场电力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运行状态监控,数据管理,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安全状态评估与状态预警,降低设备运行的维护成本。
白云电气集团及旗下企业为广东汕尾甲子900MW海上风电场打造了适用于海上风电架构的电气设备智能运维系统,基于自身在供电系统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方面的技术沉淀,通过相关监测元件、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实现海上风电场电气设备的实时采集监测和数据积累,实时监测和存储电气安全状态相关数据信息,实现节省人工、降低备品配件库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使得综合运维的成本显著降低,效率提升。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 5G 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赋能,提高风机运行的稳定性和风电场发电效益将逐渐成为风电行业的趋势,风电的运维模式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从“乘风破浪”到“乘风驭电”,探索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科技发展的主旋律,白云电气集团将以坚实的产业、完整的产品链为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持续打造“数字化、电力电子、定制化解决方案”三大能力,围绕“双碳”目标,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致力于成为绿色智慧能源的践行和引领者。